第5代仿真皮肤TPE原材料 岂止柔韧5G TPE of Cyberskin,Softer than Softer!

4006-9000-39

首页根栏目 人形机器人背后的9种新材料,特别是最后一种材料,太神奇了!

人形机器人背后的9种新材料,特别是最后一种材料,太神奇了!

2025年04月28日14:59 
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,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,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。

传统金属材料虽然机械强度高,但存在重量大、能耗高、运动灵活性差等问题,严重制约了人形机器人的实用化进程。而新型高分子材料、复合材料的出现,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方案。研究表明,采用高性能聚合物替代金属部件可使机器人减重30%以上,运动速度提升15%-30%,能耗降低18%-25%。

人形机器人材料应用演进

1967年,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制的WABOT-1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。该机器人高约2米,重160公斤,全身共26个关节,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金属骨架结构简单的塑料外壳。由于材料限制,WABOT-1运动笨拙,能耗极高,仅能实现基本的双足行走功能。这一阶段的人形机器人主要采用钢铁、铝合金等传统金属材料,辅以普通工程塑料。材料的高密度导致机器人重量过大,严重影响了运动灵活性和能源效率。2000年本田公司推出的ASIMO机器人采用了镁合金骨架碳纤维增强部件,使其重量降至54公斤,行走速度达到6km/h。ASIMO的运动控制系统采用了新型弹性材料作为关节缓冲元件,大幅提高了运动平稳性。这一时期的关键材料突破包括:

  • 轻质合金(镁、钛合金)的应用使机器人减重20%-30%

  • 碳纤维复合材料开始用于承力结构件

  • 硅橡胶等弹性材料用于关节缓冲

  • 初步尝试将压电材料用于力反馈传感器

2010年后,新材料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为机器人带来了革命性变化。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(2013)采用钛合金骨架和碳纤维外壳,结合液压驱动系统,实现了惊人的运动能力。2022年特斯拉Optimus则大量采用PEEK、PPS等高性能聚合物,使二代产品减重10公斤,行走速度提升30%。这一阶段的材料应用特点包括:

  • 高性能聚合物替代金属成为结构件主流材料

  • 多功能复合材料实现结构-功能一体化

网友热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