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两年人形机器人的迅速发展有目共睹。此前,科技巨头特斯拉旗下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凭借持续研发及改进,在功能上不断突破,已经能够完成诸如搬运物品、简单装配等多元任务,且动作愈发流畅自然,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;国产企业宇树科技同样成绩斐然,其推出UnitreeG1人形机器人,凭借独特的设计和出色的性能在市场上崭露头角。
在2025年的春晚舞台上,由宇树H1“福兮”人形机器人组成的《秧BOT》节目惊艳全球,其身着大红棉袄、扭秧歌转手绢,流畅的舞姿和精准的AI交互,一夜之间成为“科技顶流”。据统计,节目播出后相关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10亿次,引发全民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热潮。这一现象级表现,仅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崛起的冰山一角。
相关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27.6亿元,随着AI芯片性能提升与机器学习算法优化,预计2029年将飙升至750亿元,占据全球市场32.7%份额,2035年有望冲破3000亿元,其将在物流仓储等领域凭借智能路径规划与精准抓取技术,大幅提升运作效率。
与此同时,全球发泡材料市场在2023年已突破1000亿美元,其中,我国作为前沿研发与应用的主阵地,持续拓展市场边界。而人形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展现出的卓越灵活性与稳定性,不仅彰显该技术已然迈向新的高度,也为其与发泡材料的深度融合开辟了新的路径。
一、突破传统:微孔发泡为TPE材料注入“弹性活力”
在材料科学的前沿探索中,创新始终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动力。热塑性弹性体(TPE)材料,因其兼具橡胶弹性与塑料加工特性,已广泛应用于众多工业及消费领域,展现出卓越的适用性与发展潜力。与此同时,微孔发泡技术作为材料加工领域的关键创新手段,正日益凸显其对材料性能优化的重要价值。
微孔发泡技术的原理基于精准的物理化学过程调控。通过在特定温度与压力条件下,使超临界流体(如二氧化碳、氮气等)充分溶解于聚合物基体(即TPE材料)中,形成均相体系。随后,通过快速降压或升温等手段,打破体系平衡,促使超临界流体迅速逸出,在TPE材料内部均匀地形成大量尺寸在微米级别的微小气孔。这些微孔的引入,显著改变了材料的微观结构,进而对其宏观性能产生深远影响,如降低材料密度、提升材料的冲击韧性与能量吸收能力、改善材料的隔音隔热性能等,赋予TPE材料全新的性能优势。
当TPE材料与微孔发泡技术深度融合,一场材料性能革新的变革就此开启。二者的协同效应,不仅为TPE材料性能提升带来质的飞跃,更有望开拓出前所未有的应用领域,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,重塑相关行业的发展版图。
据了解,TPE发泡材料是通过添加发泡剂使TPE材料变轻,通过注塑或是挤出加工物理性发泡过程使材料本身密度变小,TPE发泡泡孔均匀细腻,且是闭孔发泡,不会破裂,可保持良好的弹性和强度。
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TPE的耐温范围为-50℃~120℃,发泡后仍能在极寒/高温环境下保持弹性,远超普通PP、ABS材料。不仅如此,通过调整发泡率,TPE还可实现0A-90A的硬度跨度,且废料100%可回收,比硅胶发泡减少60%固废。